Home
《红楼梦》校读文存 Collection of the school reading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红楼梦》校读文存 Collection of the school reading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n Bloomington, MN
Current price: $50.00
Loading Inventory...
Size: OS
"《红楼梦》校读文存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学研究所研究员吕启祥关于红学研究的文集,大部分文章都公开发表和出版。全书包括三个部分和附录,因收录的侧重在于实证性文字,故名"校读文存"。第一部分红学基础,主要为参与红学基础工程所写的文字,包括资料、校读、注释、辞典等。第二部分红楼文心,是对《红楼梦》作品文学研究的一个缩影。第三部分感念师友。附录为过往所出之书的若干前言和后记。全书是作者对红学研究作品精华的集大成,是一本优秀的红学研究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文集,对我国红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部分红学基础,主要为参与红学基础工程所写的文字,包括资料、校读、注释、辞典等。这是我进入本院红学所所做的实证性的学术工作。这方面的文章由于篇幅较长、偏于枯燥,为以往的出书所割舍,而其实于读者是有益的。况且,我下了笨功夫在八十年代《红楼梦开卷录》中所辑的"四百例",多年前竟为某高校学术带头人不告而取,改头换面成了其新的科研项目。对此,我无可奈何,只有将"校读记"收入本书,立此存照,该资料篇幅过长,无法容纳。关于辞典,二十多年来,对其质量的坚守已成为当代一个典型学案,仅收二文以存。至于版本及后四十回问题,我少有研究,所写诸文连同困惑一并收录于此。
这一部分,构成了本书的主体。
第二部分红楼文心,是我对《红楼梦》作品文本研究的一个缩影。几十年来,我所写这方面文章的数量最多,包括人物分析、艺术开掘、深层意蕴的探究等,不下百篇之数。从八十年代之初有关薛宝钗《形象的丰满和批评的贫困》、林黛玉《花的精魂 诗的化身》,到《文史知识》上的一系列短文;从《红楼梦形象体系的辩证机趣》,到《作为精神家园的红楼梦》;凡有所作,都是从文本出发的会心之言,都是把《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审美对象来看待,从而发现并探求其艺术奥秘和人生真谛。限于篇幅,上述诸文均不在本书内。人物方面仅收王熙凤一篇以作代表,余者带综论性的亦仅存数篇以概。近年纪念曹雪芹之文亦一并放在了这一部分。
第三部分感念师友,字数不多,分量不轻。我的怀人之作不止于此,本书主要收录本院的师长友人如已故的苏一平、艾克恩、周汝昌、陶建基、李少白; 健在的冯其庸、李希凡、胡文彬诸位。至于前辈学者李长之、姜亮夫、潘从规则是我在编资料中遇到或有缘得见的。黄宗汉先生是北京文化名家,因将大观园从纸上搬到了人间,敬佩他故有怀念之文。黑山女士是《红楼梦》斯洛伐克文译者,有缘相识,亦记于此。
附录为过往所出之书的若干前言和后记,或有助于了解我为文的背景和初衷。
作者简介
吕启祥,1936年生于上海,原籍浙江余姚。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六十年代曾参加《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编写,七十年代中期起,参加《红楼梦》新校本工作和《红楼梦大辞典》初版的编写及定稿。1985年被评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有《红楼梦开卷录》、《红楼梦会心录》(台北版)、《红楼梦寻味录》及自选集《吕启祥论红楼梦》。与友人合作主编二十世纪上半叶《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
第一部分红学基础,主要为参与红学基础工程所写的文字,包括资料、校读、注释、辞典等。这是我进入本院红学所所做的实证性的学术工作。这方面的文章由于篇幅较长、偏于枯燥,为以往的出书所割舍,而其实于读者是有益的。况且,我下了笨功夫在八十年代《红楼梦开卷录》中所辑的"四百例",多年前竟为某高校学术带头人不告而取,改头换面成了其新的科研项目。对此,我无可奈何,只有将"校读记"收入本书,立此存照,该资料篇幅过长,无法容纳。关于辞典,二十多年来,对其质量的坚守已成为当代一个典型学案,仅收二文以存。至于版本及后四十回问题,我少有研究,所写诸文连同困惑一并收录于此。
这一部分,构成了本书的主体。
第二部分红楼文心,是我对《红楼梦》作品文本研究的一个缩影。几十年来,我所写这方面文章的数量最多,包括人物分析、艺术开掘、深层意蕴的探究等,不下百篇之数。从八十年代之初有关薛宝钗《形象的丰满和批评的贫困》、林黛玉《花的精魂 诗的化身》,到《文史知识》上的一系列短文;从《红楼梦形象体系的辩证机趣》,到《作为精神家园的红楼梦》;凡有所作,都是从文本出发的会心之言,都是把《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审美对象来看待,从而发现并探求其艺术奥秘和人生真谛。限于篇幅,上述诸文均不在本书内。人物方面仅收王熙凤一篇以作代表,余者带综论性的亦仅存数篇以概。近年纪念曹雪芹之文亦一并放在了这一部分。
第三部分感念师友,字数不多,分量不轻。我的怀人之作不止于此,本书主要收录本院的师长友人如已故的苏一平、艾克恩、周汝昌、陶建基、李少白; 健在的冯其庸、李希凡、胡文彬诸位。至于前辈学者李长之、姜亮夫、潘从规则是我在编资料中遇到或有缘得见的。黄宗汉先生是北京文化名家,因将大观园从纸上搬到了人间,敬佩他故有怀念之文。黑山女士是《红楼梦》斯洛伐克文译者,有缘相识,亦记于此。
附录为过往所出之书的若干前言和后记,或有助于了解我为文的背景和初衷。
作者简介
吕启祥,1936年生于上海,原籍浙江余姚。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六十年代曾参加《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编写,七十年代中期起,参加《红楼梦》新校本工作和《红楼梦大辞典》初版的编写及定稿。1985年被评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有《红楼梦开卷录》、《红楼梦会心录》(台北版)、《红楼梦寻味录》及自选集《吕启祥论红楼梦》。与友人合作主编二十世纪上半叶《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